本網站使用cookie來改善用戶體驗。如果您繼續瀏覽,則表示您同意在此站點上使用cookie。 接受

東紀州 特產系列 傳統工藝品

更新日期:

尾鷲市

熊野市

禦浜町

東紀州有一些自古以來就根植於這片土地的傳統工藝。

你或許會覺得,這些工藝的門檻很高,或者在現代生活中可能不再實用。

但如果你了解它們的歷史背景以及相關人士的努力和熱情,就會明白它們能夠延續至今的理由和魅力。

現在,讓我們來一探在日常生活中孕育並被傳承下來的傳統工藝吧。

 

▼目錄

1 尾鷲Wappa (曲木)[尾鷲市]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重縣的指定傳統工藝品
2 那智黑石[熊野市]三重縣的指定傳統工藝品
3 市木木綿[御濱町]三重縣的指定傳統工藝品

 

1尾鷲Wappa (曲木)[尾鷲市]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重縣的指定傳統工藝品

尾鷲わっぱ2

美麗的木紋搭配漆面的光澤,打造出莊重典雅的「尾鷲Wappa(曲木)」飯盒。

由以高質量聞名的「尾鷲扁柏」製成,這款飯盒具有控制水分的特性,即使盛放冷飯也能讓人享受美味。

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漆特有的光澤也會增加,讓人難以割捨。

自古以來,得益於山與海饋贈的尾鷲裡,深受伐木工和漁民的喜愛。

雖然Wappa的起源尚不明確,但是從江戶時代初期開始,從事林業的人口急劇增加,曲木製品似乎被當作山地工作時使用的餐具。

同時,隨著鰹魚捕撈業的蓬勃發展,據說漁民也在船上使用曲木餐具。

尾鷲Wappa的製作過程需要進行45個步驟,大約需要2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目前,唯一的製造商是成立於明治20年的「Nushikuma」,位於尾鷲市向井。

從第一代開始,他們一直秉持著傳統,不斷地製作出更優質的產品。

第三代的昭次於昭和52年和第四代的効史於平成25年,以Nushikuma傳統技術持有者的身份,被指定為尾鷲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尾鷲わっぱ1

首先,選擇優質的木材,製成木板,再削成薄片。

接著,薄片被浸泡在熱水中,彎曲成理想的形狀後,陰乾,並在彎曲的扁柏上使用鑿子戳小洞。

頭尾相接,使用櫻花樹皮縫合。

但是,一旦膨脹,洞口就會閉合,所以下雨天或濕度大的日子裡很難製作。

容器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更加緊實。

之後,在容器底部放置圓形底板並用竹釘固定,最後塗上超過五層的生漆。

每件作品都是由工匠使用天然材料精心製作而成,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這款使用真材實料製成的藝品作為禮物也必定深受歡迎。

而且,展現出美麗木紋的”摺漆塗”款,可以在微波爐中加熱使用,是一個優秀的產品。

飯盒最大的優點是扁柏和米飯的相容性。

扁柏能適度地吸收米飯的水分,讓米飯不會過於黏稠。

此外,扁柏還具有殺菌效果,能延長米飯的保存期限,因此也很適合作為飯碗使用。

Wappa容久耐用,而且使用越久飯味越美味。

經過重新塗漆,能繼續使用長時間,世世代代相傳。

 

2那智黑石[熊野市]三重縣的指定傳統工藝品

那智黒石1

那智黑石自平安時代開始即為人所知,是一種越打磨越閃耀的原石。

作為紀州觀光的珍品禮物,人們仍然在智黑石之里・神川町繼續傳承和保護這個古老的工藝行業。

由於其名為「那智」,常被誤認為是旁邊和歌山縣那智山的產品。

然而,位於深山中的熊野市神川町才是日本唯一的「那智黑石」產地!

從明治時代中期開始,採礦業逐漸興盛。

到了昭和50年左右,那智黑石的製造商和銷售商高達26間,是當時最繁榮的時期。

然而,現在只有少數間,長期以來維持著這項重要產業。

那智黑石雖然被稱為是圍棋黑石、硯台的原料,但它精美細緻的質感和烏黑的氣質也適合用於地板石和裝飾品等實用品。

此外,作為禮物和紀念品也大受歡迎。

首先,將採石場運來的原石切割成所需商品粗略的尺寸,接著進入製作圍棋石和硯台的程序。

製作圍棋石需要使用鑽孔機,使用空心鑽頭在石板上鑽出直徑約2.5厘米的圓形石子,再按厚度進行分類和打磨。

而在製作硯台的過程中,匠人需要使用石雕專用的鑿子合金刀片,並使用全身力量雕刻出形狀。

因為石頭的石紋,與其說是雕刻,不如說是用鑿子刮擦。

用砂紙細心打磨完成後,轉眼間黑度也會增加。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確保那智黑石的外觀美感和光滑度,同時確保研墨時的舒適感。

製作那智黑石需要配合石頭的特性下苦功,精心的手工製作,這也是那智黑石輝煌的秘訣。

將粉狀的那智黑石與樹脂混合後,製造出各種形狀的成型品,被稱為「新那智黑」。

適用於形狀複雜難以雕刻的商品,能製造同樣不失其厚重莊嚴感和光彩的商品。

最近,那智黑石被當做能量石受到了關注,並陸續推出了美容石、掛飾、香爐、八咫鴉裝飾品等滿足現代需求的商品。

 

3市木木綿[御濱町]三重縣的指定傳統工藝品

一木木綿1

以垂直條紋為風格的市木木棉因其越用越柔軟的質地而廣受歡迎。

它起源於明治時代的世界遺產熊野古道濱街道沿線的市木地區,其最繁盛時期曾有45家織造廠。

海岸附近的市木地區緊鄰群山,常遭受風暴潮侵襲,因而不適宜發展農田,是一個貧困荒村。
直到明治時代中期,大久保萬太郎從大和地區引進了編織技術,開始種植蓼藍(一種日本藍染植物),才開始有轉機。

在經歷了一連串的反覆實驗後,當地的木棉終於誕生了。

市木木棉製作的山袴褲「Monpe」等工作服受到歡迎,甚至運送到大和和吉野等地。

雖然在最繁榮的時期,市木木棉成為了全村人參與的產業,但戰後卻迎來了化纖的時代。

藍染棉受到大量生產的打壓,織坊也逐漸減少,直到昭和末期,只剩下兩間織坊,其中之一就是大畑紡織廠。

目前,熊野市木本町「向井被褥店」的第三代店主向井浩高是唯一的市木木綿織工。

店內出售各種實用商品,包括市木木棉被褥、名片夾和塑料瓶架等。

起初,店裡的被褥布料是從大畑紡織廠分發的,但由於大畑先生已年事已高而停止分發。

深知失去市木木棉的傳統會很可惜,向井先生因此提出了使用這家工廠的要求,並成為了織工。

一木木綿2

從市木的這間紡織廠傳來了皮帶驅動型的織布機運作的咔噠聲。

儘管使用了機器,但編織速度比手工編織快4倍左右,同時保留了接近手工製的柔軟質感,製造出耐用透氣的棉布。

其質地的秘訣在於使用最優質的「單紗」。為了提高可織性並確保單紗能承受紡織工程,施工前會在單紗上施以漿料。

棉布洗得越多越順滑,令長期使用者稱為是「最適合山袴褲的布料」。

它同時也非常適合用於被褥的面料。

這裡的布料既有令人聯想起大正和昭和時代的複古圖案,也有現代的純色和橫條紋等款式。